生长素的研究历史及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功能(生长素的研究历史和功能)
生活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们只知道身体没有维生素是无法长期生存的 。然而,我们远远没有意识到有生长素这种东西 , 但是生长素对我们的健康既不好也不坏 。然后跟着我的脚步去了解什么是生长素 。
理化性质
即生长素吲哚乙酸 , 分子式为C10H9NO2 , 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 。英语来源于希腊语auxein(增长) 。[2]吲哚乙酸纯品为白色结晶,不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和乙醚 。在光照下,容易被氧化成玫瑰红,生理活性也降低 。植物中的一些吲哚乙酸是游离的或结合的 。后者多为酯或肽的化合物 。植物中的游离吲哚乙酸含量很低,约为1-100 μ g/kg鲜重 。视现存部位和组织类型而定 , 生长点、花粉等旺盛生长的组织或器官含量较多 。
从色氨酸开始 , 有五种方法 。植物生长素存在于西葫芦、一些十字花科植物和西红柿中 。生长素最明显的降解是在光照下容易被光氧化破坏 。唐和J. Bonner于1947年发现植物组织中的某些氧化酶能降解吲哚乙酸,称为吲哚乙酸氧化酶 。
学习历史
生长素的发现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b .测试中体现设计测试的单变量原则;达尔文实验的单变量是尖端是否存在,温特实验的单变量是琼脂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 。
1880年 , C.R .专家和他们的儿子在他们最后出版的书《植物运动的能力》中指出,禾本科金丝雀草的胚芽鞘在其顶端被切掉时失去了向光性反应能力 。他的解释是:当幼苗从侧面受光时,来自顶部的影响会向下传递 , 导致阳光和背光两侧生长速度不同,导致受光面弯曲,因此切顶后不会出现向光性反应 。
1928年,F.W .通过实验证明,在胚芽鞘的顶端有一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叫做生长素 。它可以扩散成琼脂立方体 , 当立方体放回胚芽鞘切去部分的一侧时,胚芽鞘可以向另一侧弯曲 。并且曲率大致与包含的生长促进物质的量成比例 。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促生长物质的存在,还创造了著名的测定生长素的“燕麦试验法” 。
1933年,从人的尿液和酵母中分离出吲哚乙酸 。在燕麦试验中能使胚芽鞘弯曲后,证明吲哚乙酸是生长素 , 它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 。
生理作用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 。三者的最佳浓度为茎>芽>根,分别约为10E-5mol/l、10E-8mol/l和10E-10mol/l 。吲哚乙酸在植物体内的运动方向表现出明显的极性,主要是自上而下 。植物生长中抑制腋芽生长的顶端优势与吲哚乙酸的极性运输和分布密切相关 。生长素还能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和诱导生根 。
生长素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核酸的代谢 。用放射性氨基酸喂养离体组织的实验证明,生长素促进蛋白质的生长和生物合成 。生长素可以促进RNA的生物合成,所以提高了RNA/DNA和RNA/蛋白质的比值 。在各种RNA中,被推广最多的是rRNA 。在细胞壁上,生长素激活氢离子泵,降低质膜外的pH值 , 大大提高细胞壁的弹性和可塑性,从而使细胞壁疏松,提高吸水能力 。考虑到生长素影响原生质流动的时间阈值是2分钟,而它引起胚芽鞘伸长的时间阈值是15分钟 , 这是非常短的,因此认为它的作用不是通过影响基因调节,而是可能通过影响蛋白质(特别是细胞壁或质膜中的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 。
因为生长素在体内容易被代谢破坏 , 所以外用效果短 。其类似物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不易被破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见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生长素在膨大的幼叶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 , 自上而下积累到基部 。根也能产生生长素,并将其从底部运输到顶部 。植物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形成的 。主要路线是吲哚乙醛 。吲哚乙醛可由色氨酸氧化脱氨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形成,也可由色氨酸氧化脱氨为色胺形成 。然后吲哚乙醛被氧化成吲哚乙酸 。另一种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被吲哚乙酸转化为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 。
【生长素的研究历史及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植物中 , 吲哚乙酸可以与其他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天冬氨酸转化为吲哚乙酸,肌醇转化为吲哚乙酸肌醇,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苷 , 蛋白质形成吲哚乙酸-蛋白质复合物 。结合型吲哚乙酸往往占植物中吲哚乙酸的50-90% , 可能是植物组织中生长素的一种储存形式 。它们可以水解产生游离的吲哚乙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