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成为过去式!多地政府不再倡导“非必要不返乡”


1月5月 邵阳县官微发布提示“非必要不返乡”(媒体报道截图)
1月3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则提出,当前正是疫情发酵走向高峰的时候,温馨提示“慎重返乡”,建议尽量留在工作地,通过网络、电话、视频等方式向亲友发送“云拜年、云问候” 。相较往年,上述各地未明确拒绝在外人员春节返乡,则是在相关措施中提醒,要做好防护措施,安全有序出行 。例如,邵阳县表示,严格限制居家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外出探亲、旅游,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人员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采访人员注意到,2022年12月7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各地相继迎来感染高峰,在此背景下 , 各地政府倡导“非必要不返乡,在外就地过年”的现象明显减少 。
连日来,广东连州市、河南温县、湖北宜昌市、湖南长沙市雨花区、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等多地均明确,如果近期准备返乡 , 请提前合理规划好路线,尽量错峰返乡;云南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市民返乡前应主动向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提供返乡信息;江西省进贤县发布《致进贤在外乡亲及学子的一封信》,信中称家乡已做好了迎接其平安归来的充分准备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还在呼吁“就地过年”的地区,大多担心春节期间大规模的人员跨区域流动引发疫情传播,从而造成对当地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与挤兑问题 。
旅游热让“就地过年”成过去式
随着2023年春节的临近,春节旅游市场也逐渐“升温” 。据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1月5日,春节期间旅游产品的预订量比去年上涨45%,人均旅游花费同比提升53% 。返乡探亲、旅游过年的“大迁徙”景象,让“就地过年”成为过去式 。报告显示,截至1月5日 , 春节假期长线旅游订单占比达七成,长线游订单同比去年增长72% 。
此外 , 春节期间机票订单同比增长约15%,国内六成以上目的地的机票预订量赶超去年 。从截至目前的订单总量来看,上海、北京、三亚、广州、成都、深圳、昆明、杭州、重庆、海口,跻身春节热门十大目的地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此前对媒体表示,“今年春节,用户可能更偏向于回乡探亲,或者去长线度假目的地享受不一样的春节 。”
柏文喜表示 , 从多地的政策、倡议也可以看出,今年“就地过年”的呼声不再强烈 。他认为,政策的变化符合国家整体的防疫政策调整与变化的基调,也符合国人在新背景下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社会交往恢复和促进交通运输、文旅消费的复苏与繁荣 。
鼓励“就地过年”实为稳岗留工
谁还在鼓励“就地过年”?采访人员注意到,临近年关,沿海制造业大省仍在呼吁“就地过年”,陆续出台多种“稳岗留工”政策,投入“真金白银”,鼓励务工人员加快返岗复工,并在工作地度过春节 。
近日,为鼓励和倡导省外员工春节期间留杭稳岗 , 助力企业复工达产,浙江杭州将向每名春节期间留杭的省外员工(在杭缴纳社保的非浙江户籍员工)发放600元消费券 。
倡导外来务工人员“留下过年”的不止杭州一地 , 浙江义乌出台“留义过年”十条举措,在义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金华籍在义人员,可申领500元/人的数字人民币红包 。此外,福建泉州也出台措施 , 支持企业稳岗留工促生产,节前留泉职工,最高奖励3000元 。
新背景下一些城市“留人过年”,与前些年春节期间倡导的“就地过年”,看起来内容并无太多区别 , 但两者的内在逻辑和政策目的实则大相径庭 。柏文喜分析,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有序推进,人流、物流迅速恢复,春运所带来的返乡潮,不再被视作需要专门纾解的“风险隐患” 。与之相较,庞大的、流动的人群,重新被定义为至关重要的资源要素 , 甚至成为各地激烈竞夺的对象 。
知名评论员解筱文表示,上述制造大省的一些城市砸下真金白银,诚意满满“留人过年” , 其最直接的考虑显然是为了稳岗留工,抛开情感的因素,如此鼓励呼吁“就地过年”仍然有现实意义 。柏文喜建议,“就地过年”的政策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是必然的 , 对于有返乡需求的群体,应根据自身和家乡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返乡过年还是“就地过年” 。此外,地方政府、企业可以从政策出发,例如从员工福利、奖励、弹性或假错峰休假等角度进行适当的引导与鼓励“就地过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