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理学中的天花板效应呢

天花板效应,英文名:ceiling effect,天花板效应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

如何理解心理学中的天花板效应呢

文章插图


心理学中的天花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实验中的因变量水平趋于完美(接近于量表的“天花板”),或者趋于零效应的现象 。这些效应被称为量表衰减效应(或者,更通俗地称为天花板和地板效应)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该如何对此进行解释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
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和地板效应(floor effect)是尤其典型的情况 。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 。
?
天花板效应
【如何理解心理学中的天花板效应呢】先来看一个天花板效应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 。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台秤秤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 。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 。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250磅 。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 。但是研究者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所用台秤的量程是0~300磅,不能称出这两个人的确切体重 。(如果用一个范围足够大的秤去称的话,一个被试是300磅,而另一个是350磅。通过跑步减肥的被试减重50磅,而通过游泳的被试减重了100磅)由于两个被试的体重都已经到达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顶端,致使他们各自的减肥效果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 。这就是一个天花板效应的问题 。

如何理解心理学中的天花板效应呢

文章插图
给个赞哦,谢谢??

    推荐阅读